24 |
24 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支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伤寒论 |
①漏:渗泄不止的意思,在这里是形容汗出不断。 ②小便难:小便不通畅。 ③急:拘急,屈伸运动不得自如。 |
太阳病,发汗太过,导致汗出淋漓不止、病人怕冷、小便短小、四肢微感拘急疼痛、屈伸困难,若仍然存在头痛、发热等表症的,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。 |
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,如果开药量太过,或喝太急,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,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,汗一直往外流,这病人有恶风,因为表虚,毛孔都开着,小便难,小便少了,因为水都被汗排掉了,所以病人脱水,津液不够了,造成四肢微急,因为四肢都靠水份血液来营养它,一旦不足,就会有抽筋的现象,所以难以屈伸者,这时就用「桂枝加附子汤」。 附子就是「玄武」,这里的附子是「炮附子」,附子本身是在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,附子是乌头的根,平常三年采收的就叫做附子,附子是非常阳热的药,所以叫附子为「玄武」,附子入肾,生附,就是附子采收后,用明矾泡一下、晒干就入药;附子有毒,因为附子的表皮上黑黑的毛会黏在气管,造成一直咳,所以要刮皮,或用棉布包住。「生附子」是通经温里寒的,此经指的是全身的血脉神经的经,一吃下去,全身的血脉神经都会打通。「炮附子」专门温肾阳的,肾阳不足,小便就会很清白、腰酸、遗精、脸色白黄得很虚弱。肾阴不足,就是肾水不够,精子就不是很好,肾和膀胱相表里,膀胱经是人身体中主「表」的最大的一条经脉,所以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,所以一吃下去,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,一滴汗都不流出去,汗会马上止掉。但是单吃炮附子是不行的,必须加在桂枝汤中,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,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。 破八片大约三钱,这是救逆的,平常两钱就够了,像十岁小孩五分就够了。炮附子就是生附子皮剥掉切片,直接在铁锅上面干炒。 二四条这人就是发汗太过了,表里两虚,汗流不止恶风,就是表虚了,小便难,四肢微急,就是里也虚了,这时可用桂枝汤加附子。 临床上有一种情形,从北方寒冷地区来的病人,天生毛孔腠理比较密实,结果开了麻黄汤 给他,他不会发汗,一直在小便,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硬要发汗。 |
25 |
25 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若微恶寒者,去芍药方中,加附子汤主之。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伤寒论 |
|
太阳病,误用攻下之后,有脉象急促、短促,胸部胀闷症状出现的,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。 |
张仲景说「太阳病」就是「太阳中风」,就是「桂枝汤」证,发表就好了,如果医生开错了,开成攻下的药,造成病人脉促,胸满者,促脉就是搏动数时一止,就是一下跳得很快,突然没了,脉摸不到,过一下又回来了,胸满,因为攻下的药一下去,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,往腹腔走, 回流逆的力量会增强,一回流到心脏的时候,第一个会胸满,就是心脏有胀满的感觉。为什么脉促,因为下去的速度很快。而心脏的血来不及喷,下面的血已经走了,这时候中间有间歇性的停下来,所以脉会跳跳跳很快,突然停一下,遇到这种情形,病人桂枝汤证还在,就把桂枝汤的芍药拿掉,否则静脉流回来的太快了,心脏喷出去的力量不够,所以桂枝去芍药汤,用桂枝加强心脏喷出的力量,拿掉芍药让血回来慢点,整个平缓下来。若微恶寒者,「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」主之,如果病人除了刚刚的现象还有点怕冷,怕冷代表阳虚了,阳就是人身上的活动力,新陈代谢的力量、生命力,这恶寒,是从里面冷出来的,病人身体里面一阵一阵冷,就是心阳虚了,因为攻下,津液伤太多了,这时候加些附子下去、补心阳的药,所以心脏病的药里 面绝没有芍药,只要有胸满的症状,张仲景一律去白芍。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右四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,炮,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若一服恶寒止,停后服。 若一服恶寒止。停后服,吃完一服后,恶寒停了就不用喝了。 |
49 |
49 伤寒八九日,风湿搏相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;若大便坚,小便自利,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。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金匮要略 |
|
|
桂枝附子汤方
桂枝附子汤方 | 桂枝四两 | 附子三枚,炮,去皮,破八片 | 生姜三两,切 | 甘草二两,炙 |
| 大枣十二枚,擘 | | | |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 |
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附子汤方 | 白术二两 大枣六枚 | 附子一枚,炮,去皮 | 甘草二两炙 | 生姜一两半 | 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一服觉身痺,半日许再服,三服都 尽,其人如冒状,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,逐水气,未得除故耳。 |
诸位在伤寒论是不是也读到过这一段,仲师就是要再提醒我们, 什么是湿?如果单纯只是有湿症,病家就会抱怨身体不能转侧,不临, 代表没有少阳证,不渴,代表没有阳明证。此处的『脉浮虚而涩者』这里讲解的就比伤寒论更深入一些。脉浮虚,浮代表病在表,意指表虚,涩脉,代表血不足,如果是芤脉,根本就是已经失血了。这条辨就是说当我们知道病人有表虚,又同时见到病家有血不足的状态之下,得到风湿时如何处理。临床上我们在用药时,这个方中牵涉到一个药叫做白芍,一般南派的医生的观念认为说:「芍药,补血的。」所以四物汤里面会用到芍药。而经方家的观念不是这样的,芍药性酸, 主收敛又能活阴血。所以芍药可以攻瘀、活血。所以芍药能够止腹痛, 如果病人出现血虚时,我们经方家是绝对不会去用芍药的,因为芍药味酸,而且带苦味,故主泻下。所以芍药在我们经方家使用时是被归类为攻血剂。例如张仲景用芍药甘草汤,去治疗腿不得伸曲。如果我们把桂枝汤中的白芍拿掉,桂枝汤本来是要解除病在肌理时用的,现在用炮附子来代替芍药,是因为我们知道是寒湿停留在肌肉中,才造成病人身体烦疼,不能自转侧,而去寒就要靠附子。所以将桂枝汤中的白芍拿掉,改成炮附子、『附子三枚炮去皮』炮用。经方中『阳旦所以用生附者,所以助里阳而泻在表之水气也』用熟附的话主要是取其『助表阳而温化其湿也』所以治湿,大部分我们是用苦温化湿法,我前面有跟诸位介绍过为什么要吃乌梅丸,因为乌梅丸就是苦,而且温,苦温能够泻肝胆的郁热,就是有湿阻在肝胆里面,酸的东西对肝非常的补。现在大家看到这个条辨以后就了解到, 因为病人是表虚,所以我们用桂枝,桂枝能走表,而里面的寒很盛时, 我们必须用附子去除寒,因此不需要用到芍药。炙甘草、大枣、生姜都能够温助里阳的。炮附子药性很热,能够让表阳旺起来。如果遇到病人有『大便坚,小便自利』此时就把桂枝拿掉,加白术与附子,就是白术附子汤。为什么把桂枝换掉变成白术,同样的是风湿相抟,因为这二个处方都是去里湿用的;不同的状况就用不同的处方,当病人的舌苔又白又厚,然后摸到脉是虚而无力又涩,病人会流汗出,但是汗流出来照样身体很沉重,全身关节酸痛,这表示湿是积在肌肉之中, 此时就是桂枝附子汤证了。这个术附汤也是里湿很盛用的,里湿盛但却是在不同的位置。病人的症状是『大便坚,小便自利』,这个大便坚的原因,是因为有湿隔在中焦,造成肠子里面的津液就不够了。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开个去湿的处方,而湿是我们身上非常难去除的一样东西,如果我们开一个处方直接攻下,有时候攻下的力量太快,结果湿没有去掉,反而让肠胃里面的营养都跑掉了。所以此时张仲景就主张用术附汤,看看术附汤里面的内容,就是白术、附子,还有生姜、甘草、大枣。因此术附汤,就是能够直接进入脾脏将里湿逼进三焦油网系统中。然后再到皮肤表面一路直接发出去。 术附汤喝下去的时候,诸位看,『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一服觉身痺。半日许再服。三服都尽,其人如冒状, 勿怪。即是术附并走皮中,逐水气』说明服后头会昏。『商昼云:若药勿暝眩,厥疾弗瘳(chōu)。』吃了药,如果病人没有头昏,这个病不会好。(注:服后头会昏)就表示药开得很恰当。仲师说:『篇中大剂每分温三服,独于白术附子汤。特别讲到这个症状。』言一服觉身痺,痺者,麻木之谓。下面写到『凡服附子后,不独身麻,即口中额上俱麻,否则药未中病,即为无效』药就不会有效,这里说的就是使用附子的剂量问题,有的人吃附子吃下去,处方只开了两钱三钱他吃下去没感觉,就是等于病人根本没有吃到附子,所以我们不是说要病人他一定要吃得很多,不是这个意思,而是比如说一个汤剂,熬好以后分成三碗,第一碗喝下去后,没有什么感觉,隔三个小时再喝第二碗还是没有感觉,就代表药力没到。如果说:「那我明天再喝」,这是不行的,因为药力还停在那边,只是没到而己,你必须要追击,那就再把第二碗喝下去,喝下去如果头昏就停药。如果喝到一半就开始麻,那一半就停掉。如果喝完第二碗还是没感觉,再等三个小时后还是没感觉,你就让病人再喝第三碗。如果你停下来,到第二天才再喝第三碗,等于是重新再来过一次了,重来的时候,表示之前的病并没有进展。 很多的医生不了解这一点,一看喝下去病情却没有进展,第二天就更换处方,这就错了。南方温病派的中医处方中的寒药热药,没有像经方这么强的,南方温病派使用的药,你吃到好坏都没感觉。如果我们开真正的经方,伤寒论、金匮中的方子,吃下去不是一就是零。病人如果没有好,当天就会有反应。一定有相反,逆症的反应。所以如果病人吃了那么大剂下去没有感觉,代表你这个方子是正确的,只是剂量不够,或病人服的方法不对。吃下去全身开始好像中毒了,就是药力达到病灶了,可以停掉。如果你说:『老师我舍不得。』再熬, 再喝下去,就会太过了,因为那是药。不叫做食物,食物还可以撑下去,药硬撑的喝下去,吐都吐不出来,怎么办?特别在介绍术附汤时要再提醒大家一次,术附汤的剂量是很重要的。白术一两,附子一枚, 如果平常我们一枚生附重量差不多有一两二钱到三钱。而经过炮炙以后,差下多只剩下三钱半,一枚生附子只剩三钱半重。所以如果将白术跟附子放在此地的剂量上来说的话,就等于要重用白术,然后靠附子把白术推到表面上。为什么要重用白术?因为白术可以将脾脏里的湿,还有三焦湿和肌肉的湿,全部推到皮肤表面上出来,所以要重用。附子差不多三钱半,炙甘草差不多二钱,生姜使用两片三片的就够了, 红枣约六个,这是桂枝附子汤跟白术附子汤两个区分的地方。当里寒湿出来以后,同时要预防肠胃津液会跟着耗损,所以在使用发表药的同时要加草姜枣来补足丧失的津液。被发出去的汗在皮肤表面上都是黏黏的,就是真正的湿,这些不要的湿要把它排出去,真正好的津液还是慢慢会回流到身体肠胃里面来。肠子里面得到津液后,肠胃就开始蠕动,大便出来后,就不会那么硬了,张仲景这个条辨中立了两个方子,就是怕一些医师看到病人有湿积,又同时看到病人大便很硬, 结果就去攻大便,本来里面就已经很寒很湿了,然后被你一攻下,病人成为又虚又寒又湿,实际上他的大便不出来原因是因为湿堵在那边了,使得肠胃的津液没有办法正常的分泌,才造成大便很硬。当吃了白术附子汤之后,寒湿就会从汗解,汗解完了以后,正常的津液就会回到肠胃中,这个时候大便就软掉了。如果需要攻下时,病人一定会有烦躁,舌头很黄很焦的等症状。然后你再问他大便如何?如果他己经五天不大便了,此时如果你还给他白术附子汤吃,岂非在害人中, 此际就要赶快先将大便清出来,五天不大便,这个大便是很可怕的。比如将一个便当放在太阳底下晒五天,你就知道会如何了。像曹颖甫, 唐容川等经方家对于生附、炮附使用上都如家常便饭般的在用的。而温病派呢,看到生附就逃走了。他们一直错误的在认定「生附怎么可以用?」他们不知道有多么好用。
|
50 |
50 风湿相抟,骨节疼烦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,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金匮要略 |
|
|
甘草附子汤方
甘草附子汤方 | 甘草二两,炙 附子二枚,炮,去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,初服得微汗则解,能食,汗 出复烦者,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,服六七合为妙。 |
甘草附子汤证代表湿已经渗到关节里面去了,湿如果在内脏里面、在中焦里面、在上焦,诸位现在都会治了。如果是湿在皮肤关节里面呢?如果靠白术附子汤,可以把肌肉里面的湿排出去,但是关节里面的湿还在,这个时候就要靠甘草附子汤。甘草附子汤跟刚刚前面提到不一样的就是,它不是全身微肿,是湿停在关节的地方会肿得很大,这个时候,我们知道是湿渗在关节里面,使得病人呼痛。尚未碰到他,他就喊痛:「啊!你不要碰我!不要靠近我!」为什么?因为很痛,你一靠近他,他以为你要摸他,就会感觉更痛,关节表面整个红肿起来,这就是所谓的甘草附子汤证。风寒与湿直接渗在关节里面造成的痛就是要靠这个方子。如果给西医治,有些西医会用开刀方式, 把里面的湿拿出来。因为红肿又痛到受不了,脚都不能弯,于是病人就同意开刀。开刀时拿出来的都是黄水,拿完以后再缝起来,从此就变成『鹤膝风』,膝盖就会肿成圆球般大,然后病人的小腿骨细细的, 多难看,我就治过这样病的,有位小孩子来看腿病,他膝盖就是有风湿病,才十岁啊!就被西医开刀开成这样子。来诊所的时候脚是这样弯起来拿着柺杖进来,进来时我看到他两观是黑的,我问病人说:「你有气喘?」「对啊」。我们治疗你这个风湿大约需要两个礼拜,而气喘一个礼拜就好了,恢复的更快。两个礼拜以后他外婆跑来找我,她说:「我现在抓不到我的孙子了。」这就是中医经方的效果,我使用的处方就是甘草附子汤。 炙甘草,附子两枚。我们在用甘草附子汤的时候,附子跟白术差不多是等量。比如说:我们附子用五钱。白术就用五钱。甘草附子汤中附子下重手不要害怕,因为这个附子有桂枝在里面配合,此时附子一下去不会停在固定一处,桂枝会把附子带到关节去,附子就因为有桂枝而能渗透到四肢的关节里面去,附子走肾,所以能走骨节,打进关节里面要靠附子。然后白术进去收敛湿气,所以一定要重用桂枝。你如果是你开了白术附子跟桂枝,忘了开炙甘草,结果造成风去,湿未去,因为炙甘草有减缓药力行走的速度,就好像跟其他药说「等一下!桂枝你等一下,要等到湿通通清完,你们再一起走。」因此这处方的剂量非常严谨。所以以后大家开处方的时候,比如说炙甘草二钱, 炮附子两钱,白术两钱,桂枝就四钱,桂枝要加倍。仲师又说上四味药。水来煮,比如说六碗水煮三碗,温服一升,一天吃三次,如果初服得到微汗,感觉很舒服了,病就解了,就不要再喝了,就能吃东西。 如果『汗出复烦者』就是流了汗以后病人还是很烦躁,风湿还是很痛, 就表示说病并没有去,那就再喝,『宜服六七合为妙。』就是再喝它就是了。曹颖甫解释『身微肿,似当用麻黄以发汗,仲师弃而不用者, 正以湿邪陷入开节,利用缓攻也。』就是湿邪如果在表的话,我们要靠麻黄去发汗,湿邪在关节里面,此时用桂枝才是对症的,所以张仲景开治疗风湿的处方时,因为湿在不同的位置上,处方就不同,在皮肤表面上的时候—麻黄加术汤,湿在肌肉里面—麻杏薏甘汤,进入到血脉旁边、在下焦、在我们的三焦网膜里面的时候、还有进入关节的时候通通不一样,所以经方里分出很多种的不同处方来治疗风湿。西医学风湿就是风湿,就已经讲完了,真是很粗糙。如果说:「老师, 中医讲的不科学。」你就错了。我一直在跟诸位讲,什么叫真理?就是由繁而简。繁进入简单的阶段,就代表他已经懂了。比如我们在讲痉病的时候,就是西医所谓的脑膜炎,诸位知不知道西医光是讨论脑膜炎的书有多厚?张仲景两三个条辨就讲完了,而且不但讲完了,还治疗完了,处方也已经开完了,厉不厉害?所以我们大家要以身为中国人为荣。
|
66 |
66-61 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,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伤寒论 |
|
误用泻下之后,又误发其汗,致肾阳虚弱,病人出现白天烦躁、不能安静睡眠,夜晚精神委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;不作呕,无口渴,无表症,脉象沉微,身有微热的,用干姜附子汤主治。 |
【内经】:昼是气、夜是血,昼是阳、夜是阴。如果一个人晚上很好,白天有问题的时候,一定是阳不足。如果一个人白天很好,晚上有问题的时候,一定是阴不足,所以利用病人的昼夜好坏,来断他是阳不足还是阴不足。下之后,复发汗,这病人被攻下了后又发表,造成病人昼日烦躁不得眠,就是阳虚了,阳虚了以后,虚热就往上跑,往上冲冲到头部,冲到胸部,冲到头部就是不能睡觉,冲到胸部就烦躁,夜而安静,到了晚上又很好,不呕,代表肠胃没有问题,不渴,津液也没有丧失掉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就是阳虚掉了而已,干姜附子汤主之,干姜是壮脾阳的,附子是壮肾阳与心阳的,阳不足补阳就好了,不需要用炙甘草来补津液,所以这条辨是完全的阳虚证,阴完全正常没有问题,所以药不必多用。 阴虚者,当救阴。阴阳两虚者当阴阳两救之。祇有阳虚、则当救其阳,救阳急不宜缓,以阳主生化,无阳则不化,各组织机能有立绝之危,故本条以「四逆汤」去「甘草」之缓,但取「姜附」 之迅烈以救之。 尤在泾曰:「大法昼静夜剧,病在肾阴;夜静昼剧,病在胃阳。」所以气喘病人如果白天很好,晚上发病,就是阴不足。 【三因方】曰:「干姜附子汤」治中寒,卒然昏倒,或吐逆涎沫,状如中风,手挛搐,口噤,四肢厥逆,或腹燥热。这时候牙关绷得很紧,用灌的,所以用在急救救逆的时候。 【圣济总録】曰:「附子散」治小儿冻足烂疮,以「附子」二枚,「干姜」二两,捣罗为散,入绵中,如装袜;若有疮腰,即以腊月猪脂涂之。就是用干姜和附子,把它磨成粉以后,把它敷在小孩的脚疮旁,用外敷的。内服用的是当归四逆汤。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,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。 真正在救逆的时候,干姜真正用到一两都没关系,阳没有虚到那程度的时候,像胖子的体格用三钱就可以了,中等的用二钱,小孩用一钱。在救逆的时候,人昏迷过去的时候,大济剂的煮浓一点下去,病人只吃了一点,可能就三钱了。生附子用两钱,生附子如果没有去皮,必须用棉布包起来,以免纤维刺激到喉咙;如果已经去皮,就不用搞布包裹。生附子是温心阳、补命门火;肾藏的阳不够用炮附子。用了生附子温心阳之后,心跳不会加快,但心脏搏动的力量会加强;与麻黄发阳不一样,麻黄会使心脏搏动的速度加快。
|
73 |
73-68 发汗,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伤寒论 |
|
经过发汗治疗,病还没有解除,反而恶寒的,这是营卫虚弱的缘故,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|
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,炮去皮,破八片 右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三服。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虚的人,平常身体虚缺血的人会用到,平常用白芍两钱,炙甘草两钱,炮附子四钱。临床在用来治疗静脉瘤的时候,芍药用一两,炙甘草也是一两,如果静脉瘤有改善,但还不够快的时候,继续加重白芍,但炙甘草保持二两就好,如果脚是冷的,就加重炮附子,如此同时可以预防心脏病;如果是单纯的脚没有力,原来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好了。 发汗,病不解,反恶寒,这恶寒的现象,和麻黄汤的现象不一样,麻黄汤是摸病人的身体很烫,但是病人感觉冷,脉很浮,这个恶寒是摸病人身体冷的,病人还怕冷,人在很虚的时候,血不足的时候都会怕冷,这时候用附子去壮阳,因为他阳虚,人在阳虚的时候,阳就是人身上的津液,阴就是血,阳占了百分之六十,阴占了百分之四十,所以发汗发太多的时候,阳虚了,水不足了,水不够了血量也就少了,所以用附子去壮肾,因为肾主水,芍药让血流回心脏的力量加速,炙甘草把肠胃的津液补足,临床上用在脚无力的时候,年纪大的人,常常把附子加在里面,附子用三钱,除非寒很盛,寒很盛的时候,三钱四钱加重上去,如果是膝盖的问题,就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,此汤亦名「去杖汤」。 【勿误药室方函口诀】本方条曰:此方不仅治发汗后之恶寒,且治芍药甘草汤证而属于阴位者。又以「附子」代「草乌头」,善治虫积痛。有活用于治疝或痛风、鹤膝风等,自痛风以至鹤膝等,有所谓以绵包足之冷者,皆有效。凡下部之冷专在腰者,用「苓姜朮甘」治之;其专在脚者,用此方治之。 腰部和脚的不一样,湿在中焦,腰部用茯苓白朮,所以带脉证,就是带脉腰酸,下针下「临泣」,处方就是「茯苓白朮甘草生姜」,一般性的用生姜,寒比较盛的用干姜,中焦的湿堵在腰间,就用利水的利掉,如果腰好了,膝盖脚踝还有痛,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,所以单在脚部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可以了。 汤本氏曰:本方可治腰部神经痛、坐骨神经痛、关节强直等。所以此方也可以用在腰椎上,要注意,在腰部以上要加茯苓、白朮,在腿部要重芍药和炙甘草,此方不是用在痛风,是脚冰冷的,血液循环不是很好,妇人病,平常女孩脚冰冷的很多,月经来的时候肚子痛,就是标准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,芍药甘草附子汤下去,重用芍药不但止她的腹痛,还让她血从脚底下热超来,再加附子更好。 案例:心脏动脉血管堵塞,作心导管,就是气球扩张术,扎三次针好了,气球扩张术,比开刀受伤的程度来的大。两人扎第一次针后,眼翳就都退掉了,所以要靠针。五六十岁以上的人,年龄大的人血管容易破裂,如果破在心脏上方,血会被心脏外面的网膜包住,这很危险的,西医碰到的时侯要病人不要动,五十岁以下的人,遇到血管破裂大多在腹腔里面,防己就可以把血管的膜加固起来,用芍药把血导回去。
|
137 |
137 胁下偏痛,发热,其脉紧弦,此寒也,以温药下之,宜大黄附子汤。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金匮要略 |
|
|
137胁下偏痛,发热,其脉紧弦,此寒也,以温药下之,宜大黄附子汤。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(炮) 细辛二两 右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,分温三服,服后如人行四五里,进一服。 大黄附子汤其实是大黄附子细辛汤,这个我们在前面介绍过。这个方子是针对下焦寒实用的,我在讲伤寒论的时候一直在强调这种症状。如果遇到下焦是热实我们开大承气汤,寒实我们就开大黄附子细辛汤。上焦如果是寒症而无实,就是没有东西堵在里面的话就用甘草干姜汤。如果有东西堵在里面,是寒实的话就用三物小白散。所以经方中遇到热实、虚热等,都会使用不一样的处方来治疗。
|
189 |
189 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 若其人大便硬(一云:脐下心下硬)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。(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)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伤寒论 |
|
外感病八九天后,风湿相互搏结,出现身体疼痛剧烈,不能自行转侧,不作呕,口不渴,脉象浮虚而涩症状的,主治用桂枝附子汤,若病人大便硬结、小便通畅的,主治则用去桂加白术汤。 |
从这条开始连续三个方子是伤寒论里面治疗风湿关节炎的方子,伤寒八九日,八九天了应该傅少阳或阳明了,结果没有传经,风湿相搏身体烦疼,不能自转侧,滤过性病毒本来要进入少阳或阳明的,结果被湿挡到了,所以风湿的人刚开始得到感冒的时候,全身关节很痛,不能转身,又下呕,没有进入少阳,不渴,没有进入阳明,所以没有传经,可是也没排出去,病人的脉浮虚而濇者,「浮」代表风、「濇」代表湿,濇的脉就像葱一样,压下去扁扁的中间空的,这是脉证,肌肉关节很酸痛,很紧,翻个身都没有力气,病人还有表证,还兼了风湿,就用「桂枝附子汤」;如果大便溏,大便稀稀黏黏的,代表湿,脾主湿,当湿很盛的时候,脾脏功能不好,脾主运化,肠子蠕动仰赖脾脏,一旦脾湿过盛,湿就渗到肠子里面去了,结果大便出来就黏答答的,同样的,开给病人去湿的药的时候,病人的大便就应该是黏答答的,小便自利者,「去桂枝加白朮汤」主之。这种风湿关节炎,现在人如果体质素有中湿,在劳动以后,又吹冷气导致不能出汗,就容易发生。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 附子二枚,去皮炮,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 白朮四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三枚炮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三两 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初服其人身如痹,半日许,复服之,三服尽,其人如冒状,勿怪;此以「附子」、「朮」并走皮内,逐水气未得除,故 使之尔,法当加桂枝四两,此本一方二法也。 桂枝附子汤和去桂枝加白朮汤同样有生姜、炙甘草、大枣,其余的桂枝附子汤有桂枝和附子,去桂枝加白朮汤有白朮和附子,桂枝附子汤是用在病人有伤寒表证兼有湿证的时候用,所以他浑身关节痛,这时候用桂枝去风,靠附子去湿,附子行走速度很快;如果病人没有表证,只是全身关节酸痛,没有浮脉,就没有表证,大便比较稀,小便很正常,就是湿往大肠走了,这就是脾脏太湿了,肠子的黏液很多是从脾来的,湿很盛的时候,就顺着肠壁出来了,和小便没关系,所以不管排尿系统,管肠就好了,这时候用白朮,因为白朮专门去脾湿的,如果这药没有加附子的话,就光把脾脏的湿去掉了,不能去掉关节的湿,因为附子走表,附子把白朮带到四肢关节,把四肢关节的湿去掉。 初服其人身如痹,刚开始服的时候,全身关节麻痹,因为附子走表,半日许,差不多十二小时以后再吃一碗,其人如冒状,头有昏眩的现象,勿怪;此以「附子」、「朮」并走皮内,不用生姜、甘草、大枣,光用附子、白朮就是「朮附汤」,「朮附汤」发脓急救用的,把身体里面的脓疮发出来的,现在加生姜、甘草、大枣,就是让它从脾脏到肌肉到关节,脾主四肢。顺着脾经走到关节里面把湿去掉,如果逐水气未得除,故使之尔,因为水气还没有办法完全去,所以附子在皮肤上走的时候,慢慢吸收水气,病人会头昏,当加桂枝四两,此本一方两法也,可以加桂枝,加不加都可以,这是一个处方、两个方法; 一般性的风湿就可以用这二个方子,有表证的用「桂枝附子汤」,没表证的用「白朮附子汤」。 第三个方子就是治疗「痛风」。
|
190 |
190 风湿相搏,骨节烦疼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,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伤寒论 |
①掣痛:疼痛有牵引拘急的感觉。 |
风湿相互搏结,周身关节剧烈疼痛,牵引拘急不能屈伸,触按则疼痛更甚,汗出,短气,小便不通畅,畏风不愿减衣,或者身体轻度浮肿的,主治用甘草附子汤。 |
掣痛,痛得很厉害,抽筋的痛,不得屈伸,弯都会痛,近之则痛剧,碰到都会痛,汗出,病人痛得一直流汗,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被、或身微肿者,「甘草附于汤」主之。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,炮 去皮,破 白朮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则解,能食,汗止,复烦者,服五合;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七合为始。 桂枝重用,譬如桂枝四钱,其它全部都用二钱,桂枝去风,白朮去湿,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去,光这三味的时候,跑得最快的是桂枝。因为桂枝去风的力量很强,湿比较慢,所以如果没有加甘草,风去了,湿还留在关节里面,所以桂枝四,炙甘草二,附子二,白朮二,如果是胖子桂 枝可以用到六钱。为什么会有风湿相搏?脾主四肢、主肌肉,脾脏运转不是很好的时候,湿会停下来,如果湿停在上焦,当得到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的时候,又刚好下利。就变成结胸了,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,湿停在不同的地方,有的人湿停在肌肉,有的人湿停在关节,虽然看起来表面有红肿, 其实里面是寒湿。 膝盖风湿,下针「膝五针」,扎完针后摸摸脉,如果没有表证就是「白朮附子汤」,如果是痛风,风吹得很难过,不可以碰,用衣服盖着比较好,整个红肿的,这是标准的痛风,扎针「开四关」、「合谷」、「太冲」、「大杼」,骨会大杼,「脾俞」脾主四肢主肌肉,「肾俞」把湿从小便利出来,「曲池」、「膝五针」,全身差不多都好了,再开「甘草附子汤」吃。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:治骨节烦疼,不得屈伸、上冲,汗出,恶寒,小便不利者。日三服,一天吃三次,初服得微汗则解,刚开始服的时候,会得微汗,一层黏黏的汗,那是湿不是好的津液,恐一升多者,可以分五六次吃,二小时吃一次,或三小时吃一次,看病况而定。
|
318 |
318 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
注释
译文
倪海厦
学习
|
伤寒论 |
①口中和:口不苦,亦不燥渴。 |
少阴病,患病两三天,口中不苦不燥不渴,病人背部怕冷的,当用艾灸灸少阴经穴,主治宜用附子汤。 |
过去很多医家在注解灸背后的某某穴,不需要,张仲景的意思,背那儿寒就灸那儿就好了,例如膏肓寒就灸膏肓,中极寒就灸中极,灸的功能就是引阳外越,因为里阳不足了,所以灸能 让脏腑肠胃的功能激发起来。 为什么口中和,就是津液还没有伤到,如果津液伤到就燥渴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