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3太阳病,脉浮而紧,法当骨节疼痛,反不疼,身体反重而痠,其人不渴,汗出即愈,此为风水。恶寒者,此为极虚, 发汗得之。渴而不恶寒者,此为皮水。身肿而冷,状如周痹,胸中窒,不能食,反聚痛,暮躁不得眠,此为黄汗。痛在骨节,欬而喘,不渴者,此为肺胀,其状如肿,发汗则愈。然诸病此者,渴而下利,小便数者,皆不可发汗。
『太阳病,脉浮而紧,法当骨节疼痛』这是说如果是太阳病,出现脉浮而紧就是麻黄汤证,是表寒实之证。一般应该是有骨节疼痛才对,但是现在不疼,『身体反重』就只是感觉到身体很沉重,而且骨头酸,『其人不口渴,汗出即愈』,这叫做风水。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麻黄汤证,其实病人本来关节节里面就有湿,本有里湿的状况又得到表寒时就会有这种现象。所以身体重就是脾主湿而又主四肢、主肌肉, 本来就有湿在里面,现在又得到麻黄汤证,外感风寒,里面又是湿的, 这个就是现在说的风水。如果发汗太过,比如说你开了麻黄,忘了开杏仁、生姜、甘草、大枣,一下去就会发汗发太多,结果病人变成恶寒。这里的恶寒不是表的恶寒。我们太阳病的恶寒是病人会感觉身体很怕冷,病人躺在那边一直颤抖,摸他的身体却是滚烫又无汗出,这就是麻黄汤证。如果病人喊「好冷好冷!」,你摸他身体冰冰的,这是里寒,就是里面虚掉的寒,千万不要弄错了。一般我们得到感冒时如果觉得身体很冷,这是麻黄汤证。人虚掉了也是有恶寒,因为前面用麻黄汤造成发汗发太多了,于是津液不足了,病人里虚掉,也会出现恶寒。『恶寒者,此为极虚』,是因为『发汗得之』就是因为你发汗发太过了,所以我们开处方时剂量多少是很重要的。
如果病人是『渴而不恶寒者,此为皮水。』现在大家进入渴症,
我一再跟大家讲,渴就是炎,就是比较严重些,如果病在表,不会有这种现象。当进入半表半里中间时,这个水经过肠胃以后,通通都跑到三焦油网上面,所以这个水肿是在三焦油网上面。如果水阻在皮肤表面上,就是表水,也就是风水。如果是阻在三焦油网上面,中医叫做皮水,这种现象出现的时候,病人就会有口渴的现象。『此为皮水』。
『身肿而冶,状如周痹,胸中窒,不能食,反聚痛,暮躁不得眠,此为黄汗。』黄汗之人必有胸满,刚刚讲到黄汗的原因,是因为汗后入水中,结果体热出不去,于是造成『暮躁不得眠』。如果『痛在骨节』,『欬而喘,不渴者,此为肺胀,其状如肿,发汗则愈。』此段编列的比较凌乱,我区分些段落给大家看。如果是肺胀,我们前面有介绍过肺胀,就是肺的呼吸系统出现问题,我们身上有两大排水系统,一个是三焦油网,所谓决渎之官,能运送津液。一个是肺,肺是当津液上升以后,再把它分散到四肢上去,如果四肢有多余的水,就要利用发汗将之发掉,大家可以从我们喝热汤等喝下去以后就容易流汗而知, 这就是肺能发散津液的功能所在。肺胀时『其状如肿』,发汗则愈。只要是属于上焦的、肚脐以上的,我们就采发汗就会好。『然诸病此者,渴而下利,小便数者,皆不可发汗。』我们有一种状况是不可以发汗的,就是『渴而下利,小便数者』病人已经有燥渴,照理说应该没有下利的,结果却下利,渴代表津液不足,下利又代表里虚掉了, 有里虚的人,我们是不可以发汗的。所以仲景一再强调,发汗需要有可以发汗的条件,病家一定要有充足的体力才能发汗,人瘦干干的, 已经奄奄一息了,再给他发汗就危险了。
『小便又数者』,病家本就下利,现在小便又数,已经在表现出津液在丧失了,这个时候用发汗剂,都是不对的。所以我们开麻黄汤给病人吃后,第二天都会问病人:「先生你有没有出汗?」「没有,吃了没有汗,但我的烧却退了。」你说:「奇怪,怎么麻黄汤不会发汗?」其实他的病是从小便解掉,所以不要老是问病人是否发汗。而该问「那你的小便如何呢?」「昨晚小便很多,半夜还起来小便。」这已经说明病人不是发汗而解,有时解病会从小便出来的,所以中医认为汗尿同源,我们下焦所有关系到水的系统,如小便、大便等也都是要靠肺气往下降,才有力量排下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