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金匮要略]

标题:
防己地黄汤 治病如狂状,妄行独语不休,无寒热,其脉浮。
倪海厦:
防己地黄汤方 
防己地黄汤方
防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甘草各一分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桂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防风各三分
上四味,以酒一杯渍之,绞取汁,生地黄二斤,呚咀蒸之,如斗米饭久,以铜器盛药汁,更绞地黄汁和,分再服。
  当你摸到病人的脉很浮,表示病还停留在表,没有走里,所以同样是中风,如果出现脉很浮,代表风邪仍然在表上,这种中风很好治。有的时候病人是气血两虚,摸脉时病人的脉沉得很深,这表示风在很里面,中医诊断中风可以从脉症中探知。
『病如狂状』就是还没有到发狂,看起来好像狂,也就是说病人的情绪很烦躁。『妄行独语不休』就是一个人在那边到处走来走去, 自言自语,这种就是气血两虚的状态下引起的。中医认为,风入肝,肝脏本身就是风脏。如果一个人中风,当风进入身体后,由于跟肝的属性是相同的,所以会直接连到肝,肝受到风干扰而出现问题时症状一定是『动』。所以入肝就叫『诸风掉眩』也就是动症,病人会动来动去,像西医说的柏金森氏病般在那边动个不停。柏金森氏病症状很特殊,病人一动一晃的不停,甚至于连眼珠子都在晃。我们知道动症起因是肝受到风的影响,所以连眼珠子都会晃动。肝主怒,怒能伤肝, 本身肝有问题的话就会有暴怒的现象,所以出现『如狂状』。这种状况之下,中医的基本观念,就是要把表邪去掉,同时将体内的气血补足,因为里面虚寒才造成这样子,治此病并不是从肝脏入手,所以仲师用防己地黄汤。防己、甘草、桂枝、防风这些药的比例,防己、甘草是一,桂枝是三。你不要开一分、三分,这种轻剂量治疗牙齿中风可以用,治疗中风的人需要大剂的药,使用三钱五钱一剂都不为过, 比例要知道。同时像防己本身能够去湿,中气不足的时候用甘草。桂枝和甘草补中,都能够补中阳不足,让脾脏开始运化。防己和防风, 都能够去风。这处方是遇到病人的风邪直接进在皮表,停在经上面的时候使用的,是最浅的处方。这四味药先用酒泡过,泡完以后再绞它的汁用,汁里面就有药跟酒在里面。生地黄,也要大剂的用,剂量用两,差不多用到二两到三两才够量。
遇到体格比较大的病人,使用四两以上都没关系。地黄生的时候是黏答答的、黑黑的,你把它放在锅里蒸熟,好像蒸米一样,隔水蒸, 不要浸水。蒸熟了以后把它拿起来绞汁。把生地黄绞成生地黄汁,然后跟刚刚前面已经绞成汁的四味药,混合在一起,喝下这个汁,才是真正的防己地黄汤。地黄汁必须是绞汁的,把它蒸熟的,不是煮熟的, 利用地黄来补病家的血不足。靠桂枝甘草来健中,来加强病人的肠胃功能,然后开一点防己防风去风。如果你说:「老师啊,去风我们可以用很大剂的表药。」此处是行不通的,因为病人本来就虚,你不能开太强的发表药,一旦发汗发太过的话,会造成本来肠胃津液就不足的状况下,又再被发掉了。我们又需要再补足病人肠胃的津液,这是多此一举,如果是遇到比较强壮体格的人得到感冒,就是单纯的桂枝汤证。可是现在是遇到的是中风的人,病人本来就是因为里虚所以才会中风,一般里虚不足的时候,我们需要补里虚的同时要解表,开的解表药一定不是像麻黄汤桂枝汤之类的强药,必定是选用比较缓和的药。哪些药会比较缓和呢?像瓜蒂,取吐法后,病人也会因吐而流汗, 前面百合病也有跟大家介绍过,不需要用很强的麻黄汤等。比如说已经中风的病人,你给他喝麻黄汤,本来他的肠胃津液就已经虚掉,这下肠胃津液就更干了。造成病人因表汗过多而表虚,里津不足里又虚掉,这只会使病情更坏,所以开发表药时我们要看时机使用。
侯氏黑散       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。 
侯氏黑散方
菊花四十分
白术
防风各十分
桔梗八分
黄芩五分
细辛
干姜
人参
茯苓
当归
川芎
牡蛎
矾石
桂枝各三分
 
 
上十四味杵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一服,初服二十日,温酒调服,禁一切鱼肉,大蒜,
常宜冷食,六十日止,即药积腹中不下也。热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药力。
  侯氏黑散『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』。『菊花、白术、防风、桔梗、黄芩、细辛、干姜、人参、茯苓、当归、川芎、牡蛎、矾石、桂枝』。侯氏黑散这个方子绝对不是张仲景立的,一定是后人借他的名立进去的,此方的目的是填补。为什么叫填补?这个方子的观念是,病人身体里面虚掉了,结果造成表风进来补里虚的位置,就是当中风进来的时候和病人的里虚没有完全接在一起,中间就有很多间隙产生,间隙的产生是病人的气和血没有办法沟通,于是产生半身麻痺,这个侯氏黑散就是能够慢慢的把空虚的部分填补起来。这是一些外面其他医生设计的药,不是仲师原方。我们临床上用的不多,我没有用过这个药来治疗中风。制作法是将这十四味杵为散状,就是弄成粉剂样。『方寸匕』就是一个汤匙的,一天吃一次,刚开始服前二十 天用温的酒来喝,一切的鱼肉大蒜都不要吃,常吃冷的食物。吃了两个月以后即『药积腹中不下』,让药力慢慢的渗进去里虚的位置。要让药力停滞不下的话必须要冷食,一吃热食药力就下来了。所以要冷食目的就是让药不要跑掉,让药尽量囤在身体里面慢慢渗进去。实际上这种方子都没有我们后面的方子好用,后面会跟大家介绍外台秘要里的处方,那些方子还比较像张仲景立的方子,可能就是我国千年以来,失落的经方。
风引汤 治除热瘫痫 
风引汤方
大黄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干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龙骨各四两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桂枝三两
甘草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牡蛎各二两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寒水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滑石
赤石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白石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紫石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石膏各六两
上十二味杵,粗筛,以韦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煮三沸,温服一升。治大人风引,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发,医所不疗,除热方。巢氏云:脚气宜风引汤。
  像风引汤,我用的也是不多,我很怀疑这些方子都不是张仲景开的。如果是张仲景处方的话,为什么要叫『侯氏黑散』?为什么不是叫做『张氏白散』呢?他一定会用张氏之名。诸位再看风引汤,专治热瘫痫,就是热症中风,完全是里热症,里面很热的时候,又遇到表风。里面本身就虚,虚久后产生的虚热,此时表又受到风。我们除了开补虚的药,还要同时开去热的药,也还要再开去表风的药,药力一定区分为这三种,你看大黄是去里热实的,像干姜、龙骨、桂枝、牡蛎这种都是补里虚的,还要加上去热的药,像石膏,就是去热的药。为什么要用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这种涩剂,一般我们使用石剂时,是因为石头的药都是比较涩,而病人身体里面有虚热的时候,大便时会有下利,肚子会痛,像肠鸣下利般,食物是不会停在肠胃里面。所以就需要加进去很多涩剂像赤石脂、紫石英、白石脂等。
头风摩散方 
头风摩散方
大附子一枚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盐等分
上二味为散,沐了。以方寸匕摩疾上,令药力行。
  头风摩散,这个药专门是治疗偏头痛,头痛欲裂,然而一定要有热症在头上面出现时才用,像眼赤红,同时头痛又痛的很厉害。这种状况之下我们用炮附子做粉跟盐合用,比如说你拿一茶匙的炮附子粉剂,然后拿一茶匙的盐巴,两个等量将之混合在一起,然后加入水和一和,直接涂在头痛的地方,这就是专门治疗强烈头痛的外敷药,这头风摩散,就比较像张仲景的处方。张仲景很少用到石类的药,像紫石英就很少用到。张仲景一般最多只使用到赤石脂、禹粮石这类石药。接下来我跟大家介绍三个方剂,大家可以补注在这里,或是做在
笔记里面,这第一个处方是从千金要方里面摘录出来的,这三个就比较像经方了。第一个,我们叫『千金三黄汤』千金三黄汤主症手足拘急,同时病人全身骨节痠痛,病人也会烦热,情绪烦躁。然后心乱恶寒怕冷,病人有这种症候,然后又终日不欲食,没有胃口。遇到这种情形的中风,大家就用千金三黄汤,千金三黄汤是麻黄黄耆黄芩,然后再加独活还有细辛。像这种心乱恶寒,寒很盛的时候,我们可以用细辛来壮里阳。有虚热在上焦时,治烦热,就用黄芩。黄耆作用在固表虚,麻黄用来发病人的肺阳,可以将病人全身骨节痠痛去掉,独活就是协助麻黄去发表汗,当麻黄遇到细辛时,细辛会把麻黄拉住。所以伤寒论少阴证时,我们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,病人吃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反而不会流汗,只会让小便量增加,少阴证就得解了。麻黄遇到细辛,细辛从下面把麻黄拉下来,于是就不会发表汗发太多,这些药配合在一起药就很强。如果你说:「老师!我们平常都喜欢加甘草。」一旦加甘草下去就不叫三黄汤了,所以不可以随便加甘草。我们在急救中风时,病家已经都这样危急,结果你还在那边缓攻,甘草就是缓攻,所以外面南派的中医,什么药都加有甘草,这会害死人的。
第二个方子是很有名治疗中风的处方,方名叫做『小续命汤』, 平常我们看到中风,十之八九都是在小续命汤上面做加减,小续命汤源出于外台秘要。这个处方里是麻黄桂枝并用,处方很大胆,这就很厉害了。平常中风如果我们会用到麻黄桂枝,一定是用在比较深度中风的病人才会用到麻黄桂枝。一般中风的人是不会用到麻黄桂枝的, 而这里会用到麻黄桂枝,一定是张仲景的原方才有可能,张仲景敢这样用因为还有加别的药在里面,用到麻黄时耽心病人会汗发太多,所以一定会用到杏仁。杏仁跟麻黄并用,前面就已经出现在麻黄汤里, 麻黄跟杏仁用等量,就是说如果开了麻黄三钱,杏仁就开三钱来配合麻黄的量,这样就绝对不要担心肺的津液会被麻黄伤到,不要担心汗流太多。桂枝跟炙甘草,都是健脾整胃,把虚寒的脾胃补起来。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加入当归川芎,只遇到病人血虚掉,就用当归来补血, 川芎是活血用的,川芎一下去,能够让我们补进去的血运送到全身四肢关节上去,所以用川芎。平常得到中风的病人,多半兼有痰涎壅塞的现象,积在胸腔里面的痰,会使胸腔里面太热,所以最后再加了石膏,石膏在此是要去里热的。「老师,此处为什么不用涤痰的药?」我告诉大家,因为病人已经虚了,所以不加。过去的金元四大家,就是指金朝、元朝时期的名家。金元四大家所有的观念里面,谈到中风, 就是痰饮跟风火,就是风火相交,痰痈很多。所以他们开的药都是去火祛痰的药,我们北派很不赞成这样子,因为我们临床上看的时候摸到病人的脉都是气血两虚,我们在补气补血的同时,还需要把病人寒与热一起排掉,因此一定会有去寒去热的药并用在同一处方里,所以你们会看到石膏跟干姜在一起合并使用。所以炙甘草、干姜来温补中气,让他的肠胃的功能恢复起来,整个处方用起来,就是所谓的小续命汤。
小续命汤的剂量该用多少呢,就要看病人有多重了。像比较强壮的人,麻黄可以开到五钱以上,桂枝开八钱以上,遇到体型较瘦的, 麻黄可以开两钱,病人体格如果更小,麻黄用一钱,如此决定加减, 只要麻黄跟杏仁是等量在使用,就不会失津。在这个方子里面的炙甘草跟干姜是要去健中、健脾胃,所以甘草的量就会比较多,比如说甘草五钱,干姜三钱。当归我们一般使用的时候是五钱的量,当归和川芎我们可以等量使用。为什么等量使用?因为当归是补血的,川芎是活血的,它可以将当归带到全身四肢末梢去。你说:「老师,这个病人的血实在太虚了,我想当归用到一两。」当然可以,大剂的可以用一两,川芎也可以用到一两。石膏在这里用五钱就足够了,强壮的体格用五钱,平常用三钱就可以了。如果病人有壮热出现的时候,石膏就要加重。热的原因,就是阳往上走,阳往上走的症状,西医称为脑充血。就是浮阳停在脑部上面,无法下来。这时我们使用降热的药, 就要靠石膏了。小续命汤证主要的症状跟刚刚千金三黄汤不一样,也同样是有手足不仁,但是兼有口不能言,这就比较重了。然后不知痛处,你问他哪里痛?病人连痛处都不晓得在哪,此时病人的神志有点不清楚了。同时出现四肢拘急,全身绷紧不得转侧。需要翻转时,都要靠家人帮忙翻转。很多中风病患躺在病床不能动,结果造成褥疮, 经久不愈。吃小续命汤的时候要注意一点,这个药吃下去以后,病人要采坐姿,坐在那边,得汗则解。如果遇到说:「老师,他没汗啊?」没汗就再吃,因为药没有到位,等到药到位了就会得汗,采坐姿,得汗就会好,可以停药了,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治疗中风的方子,我常常在这个方子里面做加减,这个处方非常好用。临床上用这个处方几乎都可以将十之八九以上中风的病人救回来。最后还有一个复方,就是前面诸位学过的『术附汤』。白术、附子、生姜、甘草、大枣,这五味药组成的术附汤。我们在使用的时候,病人一定要有风症,风虚头眩,也是中风的现象,头昏,非常的昏眩,眼睛都不能张开,吃东西都没有味道了。这时我们要靠生姜甘草大枣去健脾胃,我们靠白术附子,白术去通利他的三焦去湿,靠附子来去寒,这就是术附汤证。用汤剂的时候,我们用甘草或炙甘草都没有关系,病人有里虚的时候我们用炙甘草是最好。所以以后大家遇到中风病患时,前面的侯氏黑散你不需要使用,还是记住这三个方子更好用,尤其是小续命汤。小续命汤内容真像出自于张仲景的手法,过去从汉朝到现在,麻黄桂枝一起用在虚症上面,绝对是没人敢用,南派的看到麻桂如看到蛇蝎般,咸认为:「吃了会死掉。」当病进入脏后不借用麻桂是攻不出来的,像舌强不语,就表示病中脏了,进入人体很深的地方。这个时候要大剂的药攻下去才会对病情有所帮助,病人虚掉时我们使用很强力的药在里面,只要注意攻补兼施的药一起放在处方里面,就不会有问题,而这个方子设计的非常的好,这个可能比你学别的还有用。 
下面我们开始讨论历节病。


上一个 下一个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