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伤寒论]

条辩:
278 少阳中风,两耳无所闻,目赤,胸中满而烦者,不可吐下,吐下则悸而惊。
注释:
①中风:此处当是感受风热之邪
翻译:
少阳感受了风邪,两耳聋听不到声音,眼睛发红,胸中满闷而烦扰不宁的,不可用吐法和下法;如误用吐下,会引起心悸和惊惕的变症。
倪海厦:
如果是少阳就兼有太阳的表证,本来得到中风的时候,是太阳证,在太阳病的同时,肠胃里面的阳气,就是免疫系统,也就是固表能力。发挥了一部份的体力去抵抗表邪,就已经开始流汗了,津液为了抵抗表邪已经不够了,在这条件下,本身的病没有好,病进入少阳,进入少阳的时候,是在津液已经伤到的状况了,因为肠胃的津液,在太阳证的时候出去相抗,病会进入少阳就是抗不过才进来的,所以用汗法就是为了加强免疫系统、在津液不足的状况下,这时候两耳无所闻,因为耳朵靠津液来滋润,目赤,眼睛是靠血上来滋润的,血里面的水不够了,血就热起来,热就是炎,第一个就会看到眼睛红赤肿痛,胸中满而烦者,因为他本来就已经受邪了,过去看到胸满,一般来说病在上焦采吐法,所以医生使用吐法误诊了,因为不是哽到,不应该用吐的,因为津液已经不够了,吐很多的话会伤到气,所谓伤到气就是伤到津液的源头,因为吐出来很多黏液、食物,攻下的时候会伤到血,因为血是肠胃从小肠里面生化出来的,本来食物应该化成血供给身体用的,在还没化成血就被干掉了,所以攻下会伤到血,病人元气一伤到,造成里虚的状况有两种有「小建中汤证」,另一「炙甘草汤证」,如果心脏动悸,就是上焦受损了,就是「炙甘草汤证」,吐、下则悸而惊,心和小肠相表里,心是君主之官,心血不足的时候,病人容易受到惊吓,受到惊吓的时候给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」,这是惊,如果是悸,除了有动悸的现象,脉还可以看到结代,惊可以看到病人印堂、山根的地方有青紫色,小儿科中,小孩可以看到大便变成绿色的,耳朵后有鸡爪血丝,可以在上面点刺放血,这条辨就是说,少阳不可吐也不可下,少阳证的时候必须采和解的方式。
补充:灵枢决气第三十
黄帝曰:余闻人有精、气、津、液、血、脉,余意以为一气耳,今乃辨为六名,余不知其所以然。岐伯曰:两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谓精。何谓气?岐伯曰:上焦开发,宣五谷味。熏肤、充身、泽毛,若雾露之溉,是谓气。何请津?岐伯曰:腠理发泄,汗出溱溱,是谓津。何谓液?岐伯曰:谷入气满,淖泽注于骨,骨属屈伸,泄泽补益脑髓,皮肤润泽,是谓液。何谓血?岐伯曰:中焦受气,取汁变化而赤,是谓血。何谓脉?岐伯曰:壅遏营气,令无所避,是谓脉。黄帝曰:六气有,有余不足,气之多少,脑髓之虚实,血脉之清浊,何以知之?岐伯曰:精脱者,耳聋;气脱者,目不明;津脱者,腠理开,汗大泄;液脱者,骨属屈伸不利、色夭,脑髓消,胫痹,耳数鸣;血脱者,色白,夭然不泽,其脉空虚,此其候也。黄帝曰:六气者,贵贱何如?岐伯曰:六气者,各有部主也,其贵贱善恶,可为常主,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。


上一个 下一个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