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 |
麻黄升麻汤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伤寒论]
|
|
麻黄 升麻 当归 知母 黄芩 玉竹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炙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
|
病机:表邪内郁,气机不伸,表里混淆,上热下寒,阴阳不和. 脉症:咽喉不利,唾脓血,手足厥逆,泄利不止,寸脉沉迟,下部脉不至. 治法:解表和里,清上温下. 处方:麻黄 升麻 当归 知母 黄芩 玉竹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炙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 应用:前人多疑此非仲景方,姑且从之. |
52 |
半夏泻心汤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伤寒论]
|
|
今方:生半夏13克、黄芩9克、干姜9克、人参9克、干姜9克、炙甘草9克、 黄连3克、大枣3枚 古方:生半夏65克、黄芩45克、干姜45克、人参45克、干姜45克、炙甘草45克、 黄连15克、大枣12枚
|
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(洗,辛平) 黄芩(苦寒) 干姜(辛热) 人参(以上)各三两(甘温) 黄连一两(苦寒) 大枣十二枚(掰,温甘) 甘草三两(炙,甘平) 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心烦。 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。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。 太阳中风,下利,呕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 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,心下痞,硬满,引胁下痛,干呕,短气,汗出,不恶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枣汤主之。
病机:寒热互结,胃气不和,升降失职. 脉症:心下痞满,呕而腹中肠鸣或下利,苔白腻或黄腻,脉濡滑带数. 治法:辛开苦降,和胃降逆,开结除痞. 处方:半夏9g 黄芩6g 黄连3g 干姜4.5g 党参6g 炙甘草4.5g 大枣4枚 应用:临床广泛用于消化系疾病,如口腔溃疡,慢性肝炎,早期肝硬化,消化性溃疡,细菌性痢疾,急性胃肠炎 ,急性食道炎,慢性胆囊炎,慢性胰腺炎等.
|
53 |
生姜泻心汤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伤寒论]
|
|
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.5g 大枣4枚
|
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(切) 甘草三两(炙)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(洗)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病机:同半夏泻心汤,但胃有停饮. 脉症:心下痞硬,呕吐,干哕食臭,腹中雷鸣下利,脉弦细而软. 治法:和胃降逆,散水消痞. 处方: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.5g 大枣4枚 应用: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呕吐较为突出.
|
54 |
甘草泻心汤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伤寒论]
|
|
炙甘草9g 黄芩6g 黄连3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4.5g 大枣4枚
|
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(洗)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(掰) 右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病机:同半夏泻心汤,但中焦虚弱更甚. 脉症:下利日数十次,完谷不化,心下痞硬满,干呕心烦不安,脉弦细无力. 治法:和胃降逆,缓中消痞. 处方:炙甘草9g 黄芩6g 黄连3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4.5g 大枣4枚 应用: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有少气,多涎,恶闻食臭等症状.
|
56 |
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伤寒论]
|
|
干姜6g 黄芩6g 黄连3g 党参9g
|
病机:上热下寒,胃热肠寒,寒热格拒. 脉症:食入即吐,下利,脉虚数. 治法:清上温下,辛开苦降. 处方:干姜6g 黄芩6g 黄连3g 党参9g 应用:本方用于寒热错杂的胃肠病. |
57 |
黄连汤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伤寒论]
|
|
黄连4.5g 炙甘草4.5g 干姜4.5g 人参9g 半夏9g 大枣4枚 桂枝4.5g
|
病机:寒热相搏于胃肠,冲气上逆(旧说上热下寒). 脉症:胸中烦热,时欲呕吐,腹痛,舌红,苔薄白或黄白相兼,脉弦. 治法:寒热并用,调和胃肠,降逆止呕. 处方:黄连4.5g 炙甘草4.5g 干姜4.5g 人参9g 半夏9g 大枣4枚 桂枝4.5g 应用: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,胃肠炎之见上热下寒,虚实错杂者. 注: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. |
66 |
栀子干姜汤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伤寒论]
|
|
山栀子9g 干姜4.5g
|
病机:上热下寒,虚实错杂. 脉症:身热,微烦,腹痛,肠鸣下利,脉弦数. 治法:清上温中. 处方:山栀子9g 干姜4.5g 应用:寒热错杂之胃病可以此方为基础加味. |
71 |
甘草干姜汤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伤寒论]
|
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燥,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
|
甘草(炙)4两(12g),干姜(炮)2两(6g)。
|
71.汤证:甘草干姜汤(29) 病机:中焦阳虚,脾阳不运,脾弱肺寒. 脉症:恶寒无热,手足厥冷,烦躁,吐逆,涎沫多,咽干不欲饮,小便数,头眩,脉浮数或沉微. 治法:温中散寒,健脾化饮. 处方:炙甘草6~12g 干姜3~6g 应用:本方能恢复脾胃之阳,对虚寒性腹痛,呕吐下利,涎唾多都有疗效. |
72 |
理中丸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金匮要略]
|
|
参9g 干姜4.5g 白术9g 炙甘草4.5g
|
病机:脾胃虚寒,中气失守. 脉症:腹胀满,食不下,时腹自痛,呕吐,下利清稀,舌苔白,脉沉迟. 治法:温中祛寒,健脾益气. 处方:党参9g 干姜4.5g 白术9g 炙甘草4.5g 应用:本方用于脾阳不运的吐利腹痛,若脉微肢厥加炮附子,为附子理中丸;有表证,加桂枝为桂枝人参汤. |
73 |
桂枝人参汤
症状
组成
说明
条辨
查看
[伤寒论]
|
|
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9g 党参9g 干姜9g
|
病机:素体脾阳不足,复感外邪,表里同病,可由误下所致. 脉症:表证未解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或见手指不温,时时恶寒,脉沉微. 治法:温阳解表. 处方: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9g 党参9g 干姜9g 应用:本方为理中汤加入桂枝而成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