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
169问曰:夫饮有四,何谓也?
师曰:有痰饮,有悬饮,有溢饮,有支饮。
问曰:四饮何以为异?
师曰: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肠间,沥沥有声,谓之痰饮;饮后水流在胁下,欬唾引痛,谓之悬饮;饮水流行,归于四肢,当汗出而不汗出,身体疼重,谓之溢饮;欬逆倚息,不得卧,其形如肿,谓之支饮。
『问曰:夫饮有四,何谓也?师曰:有痰饮,有悬饮,有溢饮, 有支饮。』开始读这篇的时候先要有一个观念,观念正确就很容易了解。张仲景在这篇之后紧接着是『水气病脉证治』,专门讨论水气病。饮跟水怎么区分呢?饮也是水,像肺里面有积水。水饮怎么治呢?张仲景将这二篇区分开是有原因的,因为张仲景认为饮是由内发,水是由外感。饮之内发是因喜怒忧思悲恐、七情六慾造成的。水是外感造成的,就是来自风寒暑湿燥热,所以在水气病脉证篇的时候诸位将会看到很多外感的表症,像往来寒热、发热发冷等。而在饮症的时候是看不到外症的,只看到咳嗽,看到内症。从这里也可以解读出有饮病的人到底在想什么,所以有时候我们不需要看相,只要听到这个人得什么病,我们就知道遇到是那种人了。所以人有时不要太明,太明的话:「这个是小人,小人我把他救回来干什么?」我将他救回来会造成全家倒楣,就是他这种恶人才会得到这种病的,他好不容易生病已经不能去做坏事了,我将他救回来给他延长生命再去做恶,旁边的亲人就很可怜。所以有时候治病要多考虑一下,看看如果是坏人,你就要多想一想了,这就是张仲景的观念,张仲景没有写出来,他为
什么不写?就是要让你去想通,你想通就是你的学问了。
首先问张仲景:『问曰:四饮何以为异?』如何区分这四种饮病呢?张仲景说:『有痰饮,有悬饮,有溢饮,有支饮。』如何去分别呢? 张仲景就讲『其人素盛今瘦』,一个人原本身材很强壮,突然间无原因的一直瘦下来,『素盛今瘦,水走肠间,沥沥有声,谓之痰饮』。有痰饮的人,水会跑到肠里面。水进入肠间的时候有两种状况,如果水在肠内跑的时候,病人的大便一定是呈瞬间水泄下来的样子。如果大便是硬的,而肠里面又咕噜咕噜的叫,表示水是在肠壁之间,就是在肠的外面,跟肠里有水饮是不同的,水会入肠就是痰饮造成的。我们正常状况应该是喝了水以后到胃里面就会气化,如果中膈上面有痰饮,我们饮食后食物与水到胃里面,食物会消化,但是水进入以后就没有办法完全气化。因为有痰饮在膈上面,使得小肠的热力不够,没有办法把水完全气化掉,这个时候水就慢慢从肠壁渗出去就渗到小肠壁的外面,肠外面都是腹膜,于是水就停留在肠与腹膜间的地方。
还有『饮后水流在胁下,欬唾引痛,谓之悬饮』,我们平常喝水咕噜一声就下去了,悬饮病人就不是这样,水喝下去就往肋旁走到胁下,喝水越多积水就越多,水流在胁下后,水一涨满就咳嗽不止。平时我们咳嗽时横膈膜自然会往上升起来才是正常的,结果病人横膈膜升起来的时候还要同时带动这些胁下停水,当然就很痛,这叫做悬饮, 水好像是悬在胸腔里,故名之。一般来说西医来看悬饮的话,西医叫它『浆液性肋膜炎』,像水浆一样停积在肋间。我们前面刚刚讲的痰饮,常常肚子里面咕噜咕噜有声音的,西医可能叫「慢性胃病」,中医叫做痰饮。『饮水流行,归于四肢,当汗出而不汗出,身体疼重, 谓谓之溢饮』,就是喝水喝下去以后没从小便出去,却跑到四肢上, 这叫做溢饮。溢饮,中医叫做皮肤水肿,西医直接叫水肿。『欬逆倚息,不得卧,其形如肿,谓之支饮。』中医叫做支饮,西医叫做胸水, 表示是胸腔里面积水。刚刚讲的悬饮是水停在肋膜中间。支饮,水已经跑到肺里面去了。水在肺里面,造成病人咳逆,咳嗽咳得很厉害,『倚息』就是病人不能躺下去睡,只能坐着休息,又一直咳不停,然后躺不下去,一躺下去不得了,马上就咳。身体看起来『形如肿』, 并没有真的肿,这种中医叫做支饮,西医叫做胸水,胸腔里面有积水, 这是中西名词的不同。你如果得到的水气病而兼具表症,这个是伤于
外感。如果是内因造成的,你就要小心,我先看你是什么样的人,先看看相,确定你是被害者还是害人者,你是被害者我看的出来,你是害人者也绝对逃不过我的眼睛,一定看得出来。简单讲这四种病,饮的成因由于内伤,『饮之成由内伤』,所以情志方面的病也会内伤于人。大部分治饮病的方式,我们经方家取四字真诀,叫做『温阳利水』, 治里有水的病我们一定是温阳,让病人的阳气回复起来,同时把已经造成的饮去掉,就是把积水排掉,所以在饮病篇里面我们看到非常多的排水药。后面会有一篇水气病脉证,水气跟这个饮病看起来很类似, 但是实际上是不同的。饮病是由内因发出来的,水病是由外感进来的, 中医就分这两种,到底怎么样再细分痰饮、悬饮、溢饮、支饮,我们后面讲解条辨的时候诸位慢慢就会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