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译文】
岐伯说:天地之气相感应,寒暖气候也交相推移,阴阳的消长、寒热的盛衰、谁多谁少,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。阴道为偶数,阳道为奇数。病发在春夏之季的,阴气少而阳气多,对阴阳不能调和所致的病,应该怎样用补法和泄法?病发在秋冬季的,阳气少而阴气多,此时由于阳气衰少阴气充盛,因此草木的茎叶枯萎凋落,水湿会下渗到根部,对于阴阳相移的病变,又应该怎样用补法和泄法呢?不正的邪气侵入经络,所发生的病变是难以胜数的,如果不知根结的意义,奇邪侵扰脏腑致使功能失常,枢机败坏,气走泄而阴阳大伤,这样病也就难治了。九针的妙用,主要在于经脉根结。所以知道了经脉根结,针刺的道理一说就清楚了。如果不知道经脉根结,针刺的道理就闭绝难通。
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小拇指外侧的至阴穴,结于面部的命门。所谓“命门”,就是内眼角的睛明穴。
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拇指和食指端的厉兑穴,归结于额角的颡大。所谓“颡大”,就是钳上于耳的上方、额角部位的头维穴。
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端的窍阴穴,结于耳部的窗笼。所谓“窗笼”,就是听会穴。
太阳为开,阳明为合,少阳介于表里之间,可转输内外,如门户的枢纽,故称为枢。所以太阳之关失掉了机能,则肉节渎而发生暴疾。因此针治暴疾,可取用足太阳膀胱经,根据病的情况,判断应该泄有余,还是应该补不足。(渎,是皮肉瘦小憔悴的意思——译注)阴之合失掉了功能,气就会无所止息,痿疾也就发生了。因此,针治痿疾,可取用足阳明胃经,根据病的情况,判断应该泄其有余,还是应该补其不足。(无所止息,就是说如果正气运行不畅,邪气就会留在里面了——译注)阳之枢失掉了功能,就会发生骨繇病而站立不稳。因此,诊治骨繇病,可取用足少阳胆经,根据病的情况,判断应该泄其有余,还是应该补其不足。“骨繇”,是指骨节弛缓不收的意思。以上所说的病应该探明它的根源。
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,归结于上腹部的太仓穴。
足太阴肾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,归结于喉部的廉泉穴。
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的大敦穴,归结于胸部的玉英穴而络于膻中穴。
太阴为开,厥阴为阖,少阳为枢。所以太阴之关失掉了功能,就会使脾运化功能降低而不能转输谷气,表现为上则隔气痞塞,下则洞泄不止。治膈塞洞泄的病,可取用足太阴脾经穴,根据病的情况而泄其有余补其不足。太阴之开失掉了功能,主要是因为脾气不足而引起的。厥阴之阖失掉了功能,肝气就会弛缓,表现为时常悲哀。治疗好悲的病,可取用足厥阴肝经穴,根据病的情况而泄其有余补其不足。少阴之枢失掉了功能,肾经脉气就会结滞不通。治疗结滞不通的病,可取用足少阴肾经穴,根据病的情况而泄其有余,补其不足。凡是经脉结滞不通的,都应该用上面的方法刺治。
足太阳膀胱经起于本经井穴至阴,流注于原穴京骨,又注于经穴昆仑,上入于颈部的天柱穴,下入于足部的络穴飞扬。
足少阳胆经起于本经井穴窍阴,流经原穴丘墟,然后注于经穴阳辅,在上入于颈部的天容穴,在下入于络穴光明。
足阳明胃经起于本经井穴厉兑,流经原穴冲阳,然后注入经穴足三里,在上进入颈部的人迎穴,在下进入足部的络穴丰隆。
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本经井穴少泽,流经经穴阳谷,然后注入合穴小海,在上进入头部的天窗穴,在下进入臂部的络穴支正。
手少阳三焦经脉起于本经井穴关冲,流经原穴阳池,注入经穴支沟,在上进入头部的天牖穴,在下进入络穴外关。
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本经井穴商阳,然后流经原穴合谷,注入经穴阳溪,在上进入颈部的扶突穴,在下进入络穴偏历。
这就是手三阳、足三阳左右共十二条经脉的根源流向与注入的部位,有络脉盛满现象的,都应当用泄法刺这些穴位。
经脉的气在人体内运行,一昼夜为五十周,以营运五脏的精气。如果太过或不及,而不能与周行五十次的次数相应,人就会生病,这种情况又叫“狂生”。所谓“五十营”,是说使五脏都能得到精气的营养,并可从诊切寸口脉象、计算脉搏跳动的次数,以测脏气的盛衰。如果脉跳动五十次而无歇止,说明五脏都能接受精气的营养而健全,若脉跳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,便说明其中一脏衰败了;脉跳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,是二脏衰败了;脉跳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,是三脏衰败了;脉跳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,是四脏衰败了;脉跳动不满十次就歇止的,是因为五脏精气俱衰,说明病者死期将近。脉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的,是五脏正常的脉象,可以借以测知五脏的精气情况。至于预料一个人短期内是否死亡,则是从他脉象的忽快忽慢来断定的。
黄帝说:人形体的差异有五种情况,即是指其骨节大小的不同,肌肉坚脆的差别,皮肤厚薄、清浊的差异,气的运行也有滑有涩,经脉也有长有短,津血也有多有少,以及经络的数目等,这些我已经知道了,但这指的都是布衣之士,对于那些王公大人和终日食肉的人,他们往往身体脆弱,肌肉软弱,血气运行急速而滑利,在治疗时,手法的快慢,进针的深浅,取穴的多少,也可相同对待吗?
岐伯回答说:吃肥甘美味的人与吃糠菜粗食的人,在针治时怎么会一样呢?对于他们,气滑的应出针快,气涩的应出针慢;气滑的应当用小针浅刺,气涩的应当用大针深刺,深刺的还应留针,浅刺的则出针要快。由此看来,针刺布衣之士应深刺并且要留针,针刺王公大人应浅刺并且要慢进针,因为他们的气行有剽悍与急滑的不同。
黄帝说:形气出现了有余或不足的差别,又该怎样治疗呢?
岐伯说:形气不足,病气有余的,是邪气满实了,应当急用泄法以祛其邪;若形气有余,病气不足的,阴阳之气都已经不足了,不能用针刺这种病人,否则会更加不足,更加不足就会导致阴阳俱竭,气血耗尽,五脏空虚,筋骨枯槁,其结果是,老年人将要死亡,壮年人也难复原。假若形气有余,病气也有余,这就是阴阳都有余了,应该急用泄法祛其实邪,以调其虚实。所以说,凡是有余的应该用泄法,不足的应该用补法,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说,凡是针刺,如果不懂得补泄逆顺的道理,就会导致正气与邪气的相互搏结。若邪气实却用了补法,就会导致阴阳气血满溢,邪气也会充塞大肠和胃,肝肺会发生胀满,阴阳之气也就错乱了。若正气虚却用了泄法,就会使经脉空虚,气血耗损枯竭,肠胃松弛无力,人也就会瘦得皮包骨,毫毛脱折枯焦,凭此便可以预见离死期不远了。
所以说,运用针法的要领,在于懂得调和阴阳。调和好了阴阳,精气就可以充足,形体与神气也可能相合,神气便能内藏而不会泄漏了,所以说,高明的医生能够调理阴阳之气,使阴阳之气平衡。一般的医生常常扰乱经脉,低劣的医生则有可能耗绝精气而危害生命。所以说,针刺时,运用补泄手法不可不审慎,一定要审察五脏的病情变化以及五脏的脉象与病的感应情况、经络的虚实情况、皮肤的柔粗情况,才能够选取适当的经穴进行治疗。